多措牢筑城市“里子” 海绵城市助力人水和谐

发布时间:2017-04-28 09:50 来源:www.shjajn.com 点击数: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他指出,不仅是试点城市,所有城市都应该注重这项“里子工程。”事实上,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建造海绵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长远看,更会产生无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措牢筑城市“里子” 海绵城市助力人水和谐

  自国家从2014年倡导海绵城市以来,在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2015年,国家筛选了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使得海绵城市自上而下提速前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但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受遇到资金缺乏、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甚至一度有“建设海绵城市是个‘烧钱’的事”的说法。建设海绵城市真的就是需要高技术、高造价、高材料的“烧钱”的事吗?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海绵城市是一个建立在绿色生态基础之上的城市形态。它有别于常规的工程性的、缺乏弹性的、由水泥能构成的“灰色基础设施”:它不是要进行河道渠化硬化、钢筋水泥防洪堤坝、拦江水泥和橡胶大坝等大量工程;也不是为解决内涝,片面依赖灰色的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只为满足瞬时排水要求;更不是要花巨资用水泥堤坝将河流裁弯取直,变成了“三面光”的排水渠,目的是将河水快速排泄。

  海绵城市建设是用来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包括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海绵”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 和“海绵国土” 即是建立相应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这意义上来说,它不需要高造价,也不需要很复杂的材料。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高技术”,它可以通过低成本和“低技术” 来实现。例如,我们可以用农民填方和挖方、灌溉和施肥、播种和收获的智慧来营造海绵城市,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生态服务的海绵系统。

  运用农民智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有很多,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项目,从中国三角洲农业的桑基鱼塘遗产中获得灵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技术,在城市中心营造绿色海绵,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和生物栖息地修复,并为居民提供游憩服务。如六盘水明湖湿地项目,通过一系列陂塘,将地表径流减速消能,给水系统以自我净化的时间,并滋润多样化的环境,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如浙江金华燕尾洲项目,将公园范围内的防洪硬岸砸掉,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与洪水为友。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就指出,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高造价,需要高精尖的高技术,需要要有很复杂的材料,这是当前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破除的三大迷信。只有破除这三大迷信,像国君一样思考,像农夫那样去劳作,才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基于此,在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多选择用自然、生态的做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来取得最好的效果,破除造价、材料、技术等迷信,踏踏实实运用中国的智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真正让我们的城市既有华美的“面子”,更有舒适的“里子”,如此,则城市幸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幸甚。
相关产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