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纲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焕发绿色新机

发布时间:2019-04-10 16:59 来源:www.shjajn.com 点击数:
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聚光灯下的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带一路”战略备受各方关注。其中,如何在“一带一路”中嫁接生态环保理念,以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必选题”。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沿线各国和全世界引起广泛共鸣,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对于“一带一路”这一重大战略非常关注。其中,如何以绿色理念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影响力成为热门话题。
 
  对外投资增长显著 走出去是否可持续广受关注
 
  “在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上扬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带来一个新的包容性全球化时代,成为推动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一个重要机遇。
 
  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上新的台阶,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两倍。
 
  “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采矿、建筑、木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介绍,近些年,采矿业等资源寻求性投资比重更是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从结构效应分析,投资于环境资源密集产业,极易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高吉喜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严寒区段长约2300公里,其中荒漠区段长约400公里;全长1万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有近5000公里是干旱、荒漠化、严寒区段;“中巴经济走廊”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1300余公里为严寒高原、干旱和荒漠区段。
 
  从“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来看,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布,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线国家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复杂脆弱,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不完全。正因为如此,国际上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存在诸多误读,认为中国的工业企业发展将为当地带来新的污染和环境退化等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此类疑虑,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会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
 
  以生态为引领 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就是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这其中,如何发挥绿色理念的引领作用,不仅关系着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影响力,更决定着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合作能否实现共赢。
 
  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明确提出要“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深入分析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生态环保内涵,高吉喜将其理解为3个层面:一是要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和渗入到整个“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整体设计与过程之中;二是要积极主动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三是要与沿线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合作。
 
  “没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标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企业能够不遵循发展规律和破坏生态环境。”高吉喜建议,加快建立“一带一路”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制度,开展环境绩效评估,提高绿色化门槛。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制定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合作要求的绿色化引导政策和相关可操作的指南,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长期的对外合作与援助中,我国尽管已经形成了以商务部为主,外交部、财政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部门协调的管理体系,建立了部级协调机制。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纳入对外合作与援助的管理体系中,环境友好型的对外绿色合作项目管理机制有待建设。高吉喜表示,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和机制。
 
  对外投资要绿色绿色产业技术也要走出去
 
  2016年,巴基斯坦媒体在参观中国库布其沙漠后,惊叹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巴外交官员强烈呼吁中国生态企业帮助巴基斯坦治理其五大沙漠,复制库布其模式。
 
  坚持生态引领,实现绿色共赢。在更多绿色投资流入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多的绿色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来的同时,中国的绿色产业技术,也逐渐在被沿线国家和地区认可。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发展的最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我认为生态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另一个核心抓手。”王文彪说。
 
  近年来,一批中国生态环保企业逐步确立国际领先地位。以生态修复行业为例,成功开创“库布其模式”的亿利资源集团代表了世界顶尖水平,获得了联合国“土地生命奖”,其成功修复的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树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巴基斯坦、印度、蒙古、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士频繁到库布其“取经”。
 
  虽然生态环保技术得到了认可,但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遇到了诸多困难:沿线多地是恐怖主义高发区;一些国家较易出现政权更迭,导致政策断层;缺乏连贯、科学的环境监管政策和法律,对中国企业实行不合理的环境标准和监管等问题使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难以落地。
 
  “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才能解决。”为此,王文彪建议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科技部等部委牵头,组织有实力的生态环保企业,组成掌握核心生态技术、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前往沿线区域投资发展生态产业;并建立稳定的“请进来”“走出去”国际交流机制,针对性邀请相关国家生态环保核心官员、人士考察访问中国生态示范企业和示范区,组织中国生态企业赴沿线国家考察交流。
相关产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