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控股水务重组告吹 遇特许经营权和水价难题
发布时间:2019-04-10 17:10 来源:www.shjajn.com 点击数: 次
时隔一年,武汉控股将水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的计划宣布告吹。武汉控股近日发布公告称,由于目前水务集团无法与政府方面达成一致,完成供水特许经营签署及供水盈利机制建立等工作,因此此前欲注入的水务资产的盈利能力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经交易各方协商,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武汉控股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这一消息日前在水务行业内引起关注。据了解,按照原重组计划,武汉控股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拟收购其母公司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集团”)供水资产及第三方水务相关资产。收购完成后,武汉控股预计将通过提高水价,提升公司水务资产盈利能力,增加公司业绩。
但是,武汉控股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水务集团无法与政府方面达成一致,完成供水特许经营签署及供水盈利机制建立等工作,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计划缘何终止?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水价问题外,在特许经营制度、公共服务与上市之间,有一系列体制上、政策上、操作上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难涨的水价
武汉供水价格位居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供水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供水实际成本不清晰等因素导致调价艰难
对水价上调的预判难以实现,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武汉控股重大重组计划搁浅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2月1日,武汉开始执行阶梯水价。武汉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分为3级,分别为2.47元/立方米,3.15元/立方米,3.84元/立方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
同时,有证券公司研报称,由于计划注入武汉控股的供水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务企业盈利水平的相关规定,券商机构认为水价上调存在较大可能性。
武汉控股也有这样的预期,结果却落空了。有水务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出,供水属于公益事业,涉及民生问题,因此各地政府对涨价都持谨慎态度。武汉也不例外。有券商人士表示,“特许经营权的获得,只是整个运营模式的基础,企业想要弥补亏损,乃至实现盈利,与政府部门协商水价调整事宜和水价补助机制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秘书长刘保宏表示,供水行业需要面对各类成本不断攀升的外部环境、政企关系不清导致的机制受束僵化、支付体系在公益性和商品性中间摇摆等问题,原有的定价原则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武汉控股案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表示,之所以这一计划落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第一,供水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包括公众对水价缺乏认知,政府对供水长期存在的补贴导致价格无法明晰。”第二,地方专营国有企业PPP(本地自来水公司)与PPP(特许经营)概念之间的关系缺乏顶层设计。第三,供水实际成本不清晰,跨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对水价制定存在交集。“其实很难把居民供水账算清楚,供水实际成本以及其被认可,一直做不到。”
此外,他强调,最关键的因素是公用事业的管理机制和价格体系,包括法规都是空白。
体制机制问题可以解决
特许经营制度与公共服务类企业上市之间是没有主要矛盾的,如重庆水务的成功上市就是典型代表,上市可以反哺水务业务,有效带动效率的提高
“武汉控股将母公司集团供水业务装入自身这一上市公司,意在盘活供水资产,消除同业竞争,降低成本,同时通过上市公司获得融资便利。”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其之前的污水处理业务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取得成效。
据了解,在污水处理行业,武汉控股是武汉市水务龙头企业,且为武汉城建系统唯一的上市公司。有证券机构研报称,地方国企有望跟随央企成为PPP模式新的主力。武汉控股战略定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东西湖污水、宜都市城西污水、仙桃乡镇污水等BOT、PPP项目正处于建设期,PPP模式或成为公司成长新动力。
但是,涉及到供水业务,以往的经验失效了。其中除了水价因素,也有业内人士将原因归结为特许经营制度。
对此,业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上海城投战略企划部高级主管王强则表示,水价问题影响了水务企业上市,但是水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特许经营制度、公共服务与上市之间,有一系列体制上、政策上、操作上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而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总体来看,特许经营制度与公共服务类企业上市之间是没有主要矛盾的,水价问题也有其合理的解决办法,如重庆水务的成功上市就是典型代表,上市不仅为其募集了一大笔资金反哺水务业务,有效带动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单位成本,还出现了水价下调的情况。”王强说。
他强调,在武汉控股重组案例中,未能找到解决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途径,但是对全国的示范意义很大。目前推行的PPP模式,都只是针对单体的新增项目,不适应武汉水务、武汉地铁这类网络型系统性的传统公用事业,这些领域目前还是传统模式。这些行业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现在己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步了。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武汉控股自身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重大重组计划终止的原因之一。
根据公司年报,2016年武汉控股实现营收11.98亿元,同比减少0.0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减少10.56%。隧道补贴(计入营业外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6.55%。毛利率27.44%,较同期下滑1.46个百分点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55.60%,系按财政部规定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及印花税等从管理费划转所致。
“除了业绩略有下滑,作为传统国企,在人力、运维、成本管控方面也和市场化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也是武汉控股今后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位业内人士说。
相关链接
武汉控股及其主营业务
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68,以下简称:武汉控股)是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同时,也是其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水务上市公司,多年来,武汉控股形成自来水生产、污水综合治理、隧道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主营业务板块。
截至2016年底,武汉控股总资产为86亿元。目前,公司拥有排水公司等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10个;拥有宗关水厂、白鹤嘴水厂两座水厂,日供水设计能力130万立方米/日;公司所辖排水公司是武汉市中心城区污水特许经营授权企业,建成投产运营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能力181万吨/日,拥有污水收集管网353公里,污水提升泵站43座。百万吨级污水处理项目北湖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2020年完工投产。
武汉控股还与碧水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开展水环境相关的技术研究、应用和工程服务,推进水环境治理领域的PPP,中标武汉市陈家冲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提标改造工程BOT项目等多个PPP项目,逐步介入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领域和宜都、仙桃等地区的乡镇污水处理市场。
碧水源在持股武汉控股后,则打通污水处理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加大在武汉水务市场上的份额。
武汉控股水务重组告吹 遇特许经营权和水价难题
武汉控股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这一消息日前在水务行业内引起关注。据了解,按照原重组计划,武汉控股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拟收购其母公司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集团”)供水资产及第三方水务相关资产。收购完成后,武汉控股预计将通过提高水价,提升公司水务资产盈利能力,增加公司业绩。
但是,武汉控股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水务集团无法与政府方面达成一致,完成供水特许经营签署及供水盈利机制建立等工作,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计划缘何终止?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水价问题外,在特许经营制度、公共服务与上市之间,有一系列体制上、政策上、操作上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难涨的水价
武汉供水价格位居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供水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供水实际成本不清晰等因素导致调价艰难
对水价上调的预判难以实现,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武汉控股重大重组计划搁浅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2月1日,武汉开始执行阶梯水价。武汉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分为3级,分别为2.47元/立方米,3.15元/立方米,3.84元/立方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
同时,有证券公司研报称,由于计划注入武汉控股的供水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务企业盈利水平的相关规定,券商机构认为水价上调存在较大可能性。
武汉控股也有这样的预期,结果却落空了。有水务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出,供水属于公益事业,涉及民生问题,因此各地政府对涨价都持谨慎态度。武汉也不例外。有券商人士表示,“特许经营权的获得,只是整个运营模式的基础,企业想要弥补亏损,乃至实现盈利,与政府部门协商水价调整事宜和水价补助机制才是重中之重。”
对此,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秘书长刘保宏表示,供水行业需要面对各类成本不断攀升的外部环境、政企关系不清导致的机制受束僵化、支付体系在公益性和商品性中间摇摆等问题,原有的定价原则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武汉控股案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表示,之所以这一计划落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第一,供水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包括公众对水价缺乏认知,政府对供水长期存在的补贴导致价格无法明晰。”第二,地方专营国有企业PPP(本地自来水公司)与PPP(特许经营)概念之间的关系缺乏顶层设计。第三,供水实际成本不清晰,跨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对水价制定存在交集。“其实很难把居民供水账算清楚,供水实际成本以及其被认可,一直做不到。”
此外,他强调,最关键的因素是公用事业的管理机制和价格体系,包括法规都是空白。
体制机制问题可以解决
特许经营制度与公共服务类企业上市之间是没有主要矛盾的,如重庆水务的成功上市就是典型代表,上市可以反哺水务业务,有效带动效率的提高
“武汉控股将母公司集团供水业务装入自身这一上市公司,意在盘活供水资产,消除同业竞争,降低成本,同时通过上市公司获得融资便利。”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其之前的污水处理业务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取得成效。
据了解,在污水处理行业,武汉控股是武汉市水务龙头企业,且为武汉城建系统唯一的上市公司。有证券机构研报称,地方国企有望跟随央企成为PPP模式新的主力。武汉控股战略定位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东西湖污水、宜都市城西污水、仙桃乡镇污水等BOT、PPP项目正处于建设期,PPP模式或成为公司成长新动力。
但是,涉及到供水业务,以往的经验失效了。其中除了水价因素,也有业内人士将原因归结为特许经营制度。
对此,业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上海城投战略企划部高级主管王强则表示,水价问题影响了水务企业上市,但是水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特许经营制度、公共服务与上市之间,有一系列体制上、政策上、操作上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而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总体来看,特许经营制度与公共服务类企业上市之间是没有主要矛盾的,水价问题也有其合理的解决办法,如重庆水务的成功上市就是典型代表,上市不仅为其募集了一大笔资金反哺水务业务,有效带动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单位成本,还出现了水价下调的情况。”王强说。
他强调,在武汉控股重组案例中,未能找到解决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途径,但是对全国的示范意义很大。目前推行的PPP模式,都只是针对单体的新增项目,不适应武汉水务、武汉地铁这类网络型系统性的传统公用事业,这些领域目前还是传统模式。这些行业如何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现在己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步了。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武汉控股自身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重大重组计划终止的原因之一。
根据公司年报,2016年武汉控股实现营收11.98亿元,同比减少0.0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减少10.56%。隧道补贴(计入营业外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6.55%。毛利率27.44%,较同期下滑1.46个百分点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55.60%,系按财政部规定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及印花税等从管理费划转所致。
“除了业绩略有下滑,作为传统国企,在人力、运维、成本管控方面也和市场化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也是武汉控股今后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位业内人士说。
相关链接
武汉控股及其主营业务
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68,以下简称:武汉控股)是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同时,也是其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水务上市公司,多年来,武汉控股形成自来水生产、污水综合治理、隧道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主营业务板块。
截至2016年底,武汉控股总资产为86亿元。目前,公司拥有排水公司等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10个;拥有宗关水厂、白鹤嘴水厂两座水厂,日供水设计能力130万立方米/日;公司所辖排水公司是武汉市中心城区污水特许经营授权企业,建成投产运营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能力181万吨/日,拥有污水收集管网353公里,污水提升泵站43座。百万吨级污水处理项目北湖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2020年完工投产。
武汉控股还与碧水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开展水环境相关的技术研究、应用和工程服务,推进水环境治理领域的PPP,中标武汉市陈家冲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提标改造工程BOT项目等多个PPP项目,逐步介入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领域和宜都、仙桃等地区的乡镇污水处理市场。
碧水源在持股武汉控股后,则打通污水处理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加大在武汉水务市场上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