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打假年年有假 环保数据遭遇求“真”难
发布时间:2019-04-10 17:01 来源:www.shjajn.com 点击数: 次
聚焦时事要闻,追踪环保动态,零距离关注第一现场,《嘉金泵业》为您一网打尽每日最新环保快讯。
3.15就像一场大考。乐视、360、滴滴、58……这些公司都下了死命令:当天晚上,所有的公关人员都要留在公司收看央视315晚会直播,一个都不能缺席。还有公司包下了五星级酒店的一层楼,上百位公关随时在房间里待命,甚至还辟出了一个空房间用来接待媒体。
只是不知道,那些暗地里偷排超排、不折手段弄虚作假的企业是不是也像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们一样,紧张兮兮,如坐针毡,唯恐天降噩耗,呜呼哀哉。既然说到315打假,环保数据的弄虚作假,实际上早该彻彻底底地打一打。
根据资料,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就达到1.4万多家,环保监测人员人手少、任务重,靠人工监测根本忙不过来,大量自动监控设施提供的环保监测数据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部分不法企业在自动监控设施及数据上“做手脚”的现象,禁而不止,屡见不鲜。
暗度陈仓、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给监测探头“戴口罩”、“阴阳台账”避监管等等,不少企业作假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简单粗暴”,有的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叫人眼花缭乱。
层出不穷的环保监测数据造假,不仅撕裂了监管这张大网,更会错失环境治理时机,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违法企业逃脱处罚,影响了排污费征收,同时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滋生。更为严重的是,会给政府制定总量减排计划带来误差,影响推动环境治理力度。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的基础。按道理说,我国环保法有关规定,要求企业对自身排污状况开展监测。新环保法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一些地方和不法企业为逃避监管,在利益驱动下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干扰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导致企业污染源数据问题频出,造假失真情况时有发生。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提而走险的作假行为频发,却是为何?
中国环保在线分析认为,不少企业自设标准,没有系统性的制度,是企业胆大包天的一大因素。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抱着陈旧的唯GDP政绩观,对偷排、乱排、数据造假的企业,依然暗中保护,成为“帮凶”。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必须坚决铲除“数据造假”的政绩毒瘤,对在监测数据上作假坚持零容忍,严厉惩治违法违纪案件。
当然,杜绝污染源数据造假现象,不仅要靠排污企业强化依法依规经营意识和社会责任,不赚“昧心钱”,还要靠执法部门忠于职守,严格执法。一方面,加强制度设计和安排。从硬件、软件和技术方面完善现有在线动态监测系统,提高数据造假的技术门槛,修补监测漏洞;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污染数据公开,通过加大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力度,让企业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树起不敢、不愿、不想造假的法律“红线”。